Search
Search

信仰的(不)可能性

The (Im)Possibility of Faith
作者:曾慶豹
出版社:文字事務
出版日期:2006-10
頁數:231
貨品號:9789889816827
信仰的(不)可能性

$15.95

庫存量: 1 in stock

商品介紹

「信耶穌」久了,便學會了斤斤計較。在教會內不乏聽到「信耶穌上天堂」、「討主喜悅有大賞」之類,彷彿我們生活在消費社會,主張等價交換的習性根深柢固,就連我們的信仰也難逃一劫。我們不住的講論公平,就連我們行善,也必然地要連同天上的賞賜一併奉上,權衡利害後才能使行善合情合理。猶記得初踏信仰門檻時,那種天真、少計算的坦蕩,恰似一個年少氣盛的小伙子,敢於在愛情路上不計後果勇敢地愛一樣。此刻,隨著人生閱歷豐厚,所累積的資本也多起來,我們學懂了收放自如之法,曉得甚麼時候用最少的本錢作最大回報的投資,免卻一切無謂的「犧牲」及「浪費」。因此,信耶穌就真的只為了上天堂,作倫理的行為也光為著賺取天上大賞。我們對我們生活的操控大了,對投資風險的計算精密了,漸漸在不驚覺間又回到我們未聽聞福音之先那種「一切盡在掌握之中」的光景,信與不信的界線也就模糊起來。在此,我們問,信仰為何?

曾慶豹博士的新作《信仰的(不)可能性》(香港:文字事務出版社,二○○四)著力為一種不斷落入計算困境的信仰生活提供了「基進的詮釋學」(Radical Hermeneutics)意義下的「唯信」(sola fides)批判。透過對「信仰」的反思,他發現了「信仰」作為解構對我們身份及角色的重新定位意義。我們一直以為我們是在「信仰」之中,將自己從「小信」和「不信」裏分別開來,成為一個真理的承辦者。但事實並非如此,作者指出在上帝的眼下,我們從來都是「小信」與「不信」。如此的宣告,為不斷壓縮入罐的信仰陳腔濫調來個當頭棒喝,闡明我們在「唯信」的旗幟下,未嘗擁有過固定的信仰。為這「唯信」的信仰作解說,作者運用了解構大師德希達(Jacques Derrida)的思考路向,以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件,在〈序言〉中書寫了其中的意涵。

作者認為在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件上,亞伯拉罕放棄了一貫慣用的凝視眼睛——既在信仰中不管用、也因眼眶中充滿了眼淚而不派用場,取而代之便是直接投入近乎瘋狂的驚恐之中,將以撒獻予上帝。恰恰在獻奉兒子給上帝這事上,我們意識到慈愛的上帝這命令的不可能性及無理,但亞伯拉罕還是投入這不可能之中,令到「信」的意義彰顯出來,也引帶出一種無路可走之時(困境)的信仰可能出來,重新謙卑面對上帝永遠作為完全的他者。誠然我們今天正活在困境之中,感受到選擇愈來愈少。

我們「不可能」在資本主義世界以外提出一個更好的生活模式,我們「不可能」在重壓的生活中解甲歸田,我們「不可能」放棄我們的知識仕途,我們「不可能」卸下那賴以生存下去的罐頭式固定信仰陳述。批判的「唯信」正在這些「不可能」中發聲,它召喚我們投身於這些「不可能」之中,一邊批判著人文主義、客觀主義、歷史主義、基礎主義、宗教多元主義、價值多神論將「人」神化的困境,另一方面,正以信仰創建著一種可能的生活來。

研讀這本書,讀者不但可以從作者的書寫中,看到德希達的烙印,而且還能因著解構與社群實踐的神學整合,再次經驗信仰的自由與活力。全書關注的課題除了上文提及「唯信」信仰所批判的眾多主義之外,作者還以德希達的眼睛,重新詮釋巴特的神學,並引介了後自由神學、潘霍華《倫理學》思想在當下全球化世界中如何處理多元與差異的議題,內容相當豐富,思想空間也大大擴闊。案頭上這本《信仰的(不)可能性》不是提倡一種積極樂觀正面的思考方法。它踏實地進入後現代中,懷著熱忱解構「信仰」又尋找信仰的蹤跡,在信仰的邊陲努力書寫,如此,其實也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。

Shopping Cart